close

最近台北電影節將最佳動畫獎頒給了素還真, 我自己很清楚它不是動畫. 但很多困惑存在腦袋裡, 比方說國外怎麼定義差異? Mo-cap算不算動畫? 那在國外使用角色偶或道具偶的作品怎麼被歸類和稱呼? 當作自由研究做了一點小小的資料蒐集, 整理在這邊。因為動畫本身就是一個外來種,偶戲也不是單獨只有台灣有。這邊會引用的資料來源,盡可能以代表性的英文來源為主。這邊只是做釋義,不對該名詞的歷史或範圍等更多內容作說明。

 

跟這個主題有關的名詞有哪些?
布袋戲(Glove Puppetry)、偶戲(Puppetry)、偶動畫(Puppetoon Animation)、電子偶(animatronics)、動畫(animation )、數位人偶(Digital Puppetry)。


布袋戲(Glove Puppetry)又稱掌中戲,屬於表演藝術(Performaing Arts)中偶戲(Puppetry)分支下的一種。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或漳州。Wikipedia 的說明裡包含了台灣的現代風格木偶.  ( 全文網址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love_puppetry)


偶戲(Puppetry), 偶戲是一種戲劇或表演形式,涉及操縱偶—無生命的物體,通常類似於某種類型的人類或動物形象,由被稱為偶師的人使之運動或操縱。 這邊畫兩個重點, 偶是「無生命的物體」跟「偶師」。偶戲的類型很廣,幾乎全世界各地都有,在電影未被發明之前,偶戲應該提供了不少娛樂。較為常見的種類包括了木偶、布偶、皮影戲偶等。操作方式使用手、木棍、懸線等。也並不是所有操偶師都躲在幕後,例如國外的懸線木偶表演,就有操偶師穿著與背景同色服裝直接帶著木偶走到台上表演的形式。(全文網址 https://reurl.cc/Er3VjA)


偶動畫(Puppetoon Animation), 我比較常聽見的其實是puppet animation, 但因為wiki似乎合併了這個名詞, 所以放上puppetoon 這個用法。用偶逐格製作的動畫影片。重點請畫在逐格製作,後面下拉到動畫部分會解釋為什麼。是產生於18世紀動畫誕生後才有的東西,使用任何的實體偶,以單禎拍攝的方式製作。大家熟知的作品:笑笑羊、聖誕夜驚魂、萊卡工作室的作品等。網路上用樂高來單格拍攝剪輯的作品也是屬於這類。常用的媒材有黏土、剪紙(剪影)等.(全文網址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uppetoon)


電子偶(animatronics), 機電木偶。類似機器結構的道具偶, 常用於在電影和主題公園景點中。大家應該對迪士尼樂園或環球影城裡各種晃動的恐龍和角色不陌生。它是一個集木偶學、解剖學和機電一體化的多學科領域。早期的知名作品之一即是侏儸紀公園裡的各種恐龍。(全文網址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nimatronics)


動畫(animation), 以逐格製作(frame-by-frame) 產生視覺暫留現象的幻覺(illusion)影片。會看到這裡的應該不需要我詳細解釋動畫是什麼東西。 Wikipedia的解釋中用了"Animation is a method in which figures are manipulated to appear as moving images."的說法,大意是說, 動畫是一種操作圖像產生動態影像的方法. (全文網址 https://reurl.cc/A7QMzQ)
這邊準備了兩個TED影片給有興趣的人,動畫定義跟動畫原則中的基本概念:視覺暫留VS時間與間距(Timing and Spacing)。英文不好的小夥伴請記得打開中文字幕。
-動畫基礎:讓圖畫動起來的視覺錯覺 - TED-Ed    https://reurl.cc/Yv2YQD
-動畫基礎:時間和間距的藝術 - TED-Ed https://reurl.cc/41AL8K

根據前面的資訊,我在奧斯卡網站裡找到了該獎項對動畫片的定義.

  "I. DEFINITION
             An animated film is defined as a motion picture in which movement and characters’ performances are
             created using a frame-by-frame technique......(刪).....Motion capture and real-time puppetry are not by 
             themselves animation techniques. " 

          全文連結 https://www.oscars.org/sites/oscars/files/92aa_anim_feature.pdf

所以布袋戲不是動畫, 因為不是逐格製作, 是實錄偶戲real-time puppetry


Motion capture and real-time puppetry are not by themselves animation techniques這句的意思是 " 動作捕捉和實拍木偶本身並不是動畫技術" 這應該不難理解, 因為前面定義了動畫技術是指frame-by-frame的逐格技術。那麼動補到底是什麼? 在Wikipedia中, 它被放在了Digital puppetry的條目下。

數位人偶(Digital Puppetry), 在電腦即時渲染的虛擬環境, 對數位動畫 2D 或 3D 人物和對象的操作和表演。所以他是被歸類在製作技術, 而不是動畫本身. 極端一點的例子, 你可以說, Vtuber也是用動補系統在操作, 但你不能說它是動畫. 至於在參展比賽中, 怎麼被歸類, 則還是要看主辦的遊戲規則認定. 例如阿凡達曾經有過到底算不算是動畫的爭論. (全文網址 https://reurl.cc/8oKDmR)

小結
隨著科技進步, 未來也許會有更多的定義改變, 不論是Meta Verse 或是 VR運用等, 都有可能打破現在的規定。在學習的同時,也希望台灣政府能真的「至少」跟上世界的腳步。尊重專業,讓各領域的人能夠得到公平對待。

 
arrow
arrow

    ~喵小喵的宅宅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