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文的小結中,可以粗淺的得到了台灣動畫在當時並沒有成功創造產業轉型的條件

 

除了上篇提到的製作能力屬性的迷思外,關於動畫還有什麼是可以去思考的呢?

1.動畫的製作能力=\=研發=\=行銷能力。

國內擅長的是製作面,單就此論,即使宏廣有少數人擁有製作A級卡的經驗,(對於宏廣的故事有興趣推薦閱讀陳教授的部落格 宏廣點點滴滴 一文。僅產業內少數人於製作面達標是不足以使動畫建立規模經濟的相較之下,迪士尼或皮克斯投入數百精英在製作一部動畫,以確保畫面品質及故事。我們的人力總量總質量是否有達標?

2.動畫是高度勞力和高科技總和的產業。

凡舉軟體開發使用,到硬體運算速度和運算量。為數驚人且昂貴的算圖機器與程式開發。完成一部動畫要求的硬體規格與投資額,比傳統電影高出許多。我們具有這樣的硬體準備嗎?

 

皮克斯和ILM的Renderfarm,圖下方連結可以看更多,包含國外記者的採訪影片。

undefined

圖片出自:http://www.slashfilm.com/cool-stuff-a-look-at-pixar-and-lucasfilms-renderfarms/

 

 

 

3.研發陣痛期成本太高。

研發在成果出來前,該案都是處於持續支出且無收入的狀態,這種擁有額外現金流的狀態要能長期抗戰,非資本人力足夠的公司不敢挑戰。也許有人會說:別說這種沒志氣這種話,動畫就是要靠熱血。面對現實,百人員工,要至少四年不賺錢,但老闆得持續支付薪水。有多少公司hold得住?人人要養家活口,憑熱血並不足以讓所有人的生活費及小孩的學費有著落。

 

基於以上提到或更多未提及的要件,能成功做出動畫長片的單位不多,即使傾公司全力完成,在基礎條件不如外片下,又鮮少製作面以外的準備,例如行銷宣傳。

一般民眾知之甚少。會特別去關注的僅有業界人士,少數媒體或者被外片養大的動漫宅宅們。

主要目標觀眾群並不容易獲得播映資訊。

播映平台和票房的故事後述。暫且不表。

 

在這樣的前因下,我們回過頭來本篇重點

 

分析「歷史狀況」與「產業沒有蓬勃發展」間呈現了什麼樣的關聯性

 

先來看看整理得比較完整的動畫歷史年表,出自動畫歐巴桑的部落格

 

僅以結果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幾個現象。

 

1.短片製作多於商業規格製作。無法販售,因此得獎的很多,賺錢的很少。

為什麼賺不到錢?究竟為什麼呢?

臺灣的動畫幾乎是以動畫藝術作品的形式存在,也包含了很多的實驗片。決大多數的人投入動畫的原因,多半是有個動畫夢,想創造好作品。而並非是思考這個作品,觀眾會不會喜歡,賺不賺錢為考慮,是為創作者跟商人之間的不同。也有些是只能籌到足夠的款項製作預告短片,後續沒有足夠的投資支援。短片只有單集至多十多分鐘的短片不符合採購及販賣的商品標的

即使海內外買家對內容設計有興趣,也難以採購。試問只有單集,電視台怎麼挪時段出來播放?

即是說短片的效用在於吸引投資人、彰顯技術、行銷宣傳,或者說純為創作、參賽鍍金、增加履歷。

以上所述這幾項都無法轉換成為收益來源

除了因為投注人力少,製作時間很長,內容的取向上也多數並非市場多數觀眾所期盼。

*何謂商業規格?

動畫電影的規格至少是90分鐘為一部。電視必須是劇集,普遍22分鐘一集。

這是因為過去電視台用30分鐘為播放單位,扣掉中間的廣告,因此產生22min一集的規格。一季13集,則是因為每週一集而產生。當然也有7分鐘的短片,3分鐘的泡麵番。但不管怎麼樣,都不是單集而是所謂的帶狀影集。這聽起來似乎是理所當然,普遍歐美、日本的動畫都是這個規格。但當回到台灣動畫去思考,會發現這些優異的短片並不能成為商業影片最重要的原因,即是沒有這麼多的量可以給電視台播放。因此這些短片難以成為商品。

 

2.內容並非商業導向,或觀眾目標不明

動畫投資人保持著美好的夢想,希望能創造老少咸宜的片。最常聽到「我們要做8-88歲都愛看的故事」,套句零波的話:只要笑就好了。在市場上,這種片等同於TA( Target Audience 目標受眾/目標客戶)  不明。來被外資市場慣壞的觀眾已經養成了既定的消費習慣,對國產動畫並不那麼感興趣。二來對於不熟悉的IP難以吸引觀眾買單消費。三來,都不確定你的目標要賣給誰了,怎麼做行銷?

 

 

3.核心訴求不明或不同於商業片

有許多片是導演訴求他想說的故事或技術的呈現。以短片來說,眾多優異的短片,是屬於學生作品,本身就不需要考量商業販售問題,驚悚的,醒世,諷刺,抽象或者用時間堆砌起來的實驗性作品,在藝術性上擁有很高的價值,在內容上卻是屬於小眾市場。以長片來說,商業片訴求的是觀眾喜歡的東西,非商業片並不特別去討好觀眾,導演能把故事說完就好。


4.動畫投資少。經驗值無法增加。

影視投資的自製總金額一直逐年下降。從金馬獎沸沸揚揚的爭議可見狀況之嚴苛。而動畫投資金額又比電影高很多。一部電影可能5,000萬能完成,但一部動畫電影沒有最少1億很難像個樣。製作時間更長,風險性高,技術進步飛快。以台灣發展時間不長的動畫技術來說,一部電影做四年,四年間的畫面與數位技術差異,難以令觀眾滿意。投資部分,或許整個台灣影視圈都有著同樣的痛, 也因此有植劇場這樣的劇誕生。但動畫的投資又遠比實拍高很多,論補助卻少更多。政府的資金投入有各種的門檻,仔細檢視會發現很多政策的補助還是要看到立即成效,也就是代工業或製造業端才能申請的。讓人覺得原創之路遙遙無期,只能靠民間好好努力,朋友間最常開玩笑說敢做動畫先決條件是家裡要先有一棟樓。有熱血的土豪們..請快加入我們喔~揪咪!

 

5.社會對商業動畫產業的集體認知失調

臺灣社會對於動畫產業始終處於一種集體認知失調的狀態。即使都是由同樣大量的動畫特效製成,碰到好萊塢的電影即推崇為高格調,在台灣提及動畫,則多半想到低幼跟次文化。

當然這也跟台灣的影視發展史有著密切的關聯性。這種錯誤的認知失調影響到的層面相當的廣泛,凡舉投資,人才培養,商品製作,故事導向,播映平台等皆受影響。

 

6.衍生商品市場的跨產業整合不足, 原創的獲利模式難以建立。

這個部分應該算是一種很痛的痛點, 由於動畫片的製作成本很高。 一般而言,光是要靠影片回本, 是有相當的困難度的,即使是在市場上行之有年的通路和製片公司, 也不一定能片片都賺錢, 看看迪士尼的興衰史就可略窺一二。因此利用影片本身的既有IP來做跨產業的授權、周邊產品銷售來獲利很重要,這部分我想大家也不陌生,身為宅宅!一定買過週邊!不是宅宅的,也一定買過週邊商品,從食衣住行樣樣都有!當爸媽的,一定幫小孩弄過某種動畫的鞋子或衣服甚至書籍、餐具。我最喜歡說的一個例子是迪士尼公主跟閃電麥坤紙尿布...不要懷疑!! 真的是紙尿布!! 要是你在藥局時, 看到有個對著尿布大笑的,大概就是我了XD,更不用提CARS的小汽車、TsumTsum, 還有拿下去年台灣區搜索關鍵字第一名的寶可夢。

總之,這件事情日本從沒停過, 最好賺的猜測是近十年來的聲優偶像化。而美國一直在做的就是遊樂園跟圖樣授權,就圖樣授權的廣泛性來說,最強大還是美國!誰去環球或迪士尼沒有買任何週邊的?不但自己買,還幫別人買...買到行李箱都要裝不下...!!!連那隻沒有動畫的遊樂園小熊和他的女朋友, 都可以不斷出新衣服來逼大家把荷包倒光....Q_Q"

但是臺灣動畫能發展成週邊的比例並不高, 原因很多,從前端沒有考量行銷成本,到沒有足夠的行銷規劃, 商品策略, 到後端的知名度難以擴散和外來片抗衡等等, 都可能是原因,這部分小妹還在持續觀察中. 

 

7.創作人員的眼中有沒有市場觀念?

所謂的市場觀念,不是指設定這個作品要有多少票房或觀眾,而是作品能不能受到特定觀眾的歡迎。筆者跟一些國外的朋友、甚至國內較受歡迎的創作者聊天的過程中,常常發現他們只是單純的想創造「大家都覺得很酷」的東西,這可以概括表示他們是有在衡量市場喜好的。創作者跟行銷端的拉鋸戰就跟科技業中研發和業務的相對是類似的。研發端想的是銷售不好,是你不會賣;而行銷端想的是,產品不對市場胃口我要怎麼賣?

現在已經經過B2B到B2C的階段,接下來很多人在論述會往C2B前進。身為內容創作者,先找到市場和需求再來創造作品或許會是一個可以前進的方向。就這點而言,我還蠻鼓勵創作者多research時事,偶爾出去參加一下除了宅宅以外的活動,看看市場到底什麼賣得好,為什麼?怎麼操作?身為商業創作者或許可以不用親自做行銷,卻不能不懂市場喜歡什麼。《每天來點負能量》及《臺灣吧系列》應該是很好的範例!其他還有太多的好例子。

 

8.關於降低風險的辦法?

投資一定有風險,投資前請詳閱公開說明書。但影視投資的說明書...我很菜所以還沒見過(笑)。日本最普遍的做法,就是採用小說或漫畫做為前導,養粉絲、順便測試市場喜好度。這個應該很多人不陌生。在過去多數的動畫是屬於純原創的動畫,因此在風險控制這塊,其實我也還不太清楚,資料有點難挖。就我對於臺灣動畫史上不論賣不賣座,所了解到應該(大概)有打平的,可能是《海之傳說-媽祖》,但不是很確定。比較能知道的一點,是該公司在製作當初的出資就已經有包含廟方,以及預計採購多少數量的DVD或圖樣授權的衣服、帽子等,所以偶爾我走在路上還會看到阿公阿嬤穿他們的衣服。這是他們控制風險、提升金主出資意願的一種方法。海外電影投資又有不同的金融操作及方式來吸引投資人。而他們怎麼降低風險,又是另一門學問,而且不一定適合臺灣。而臺灣過去的動畫發展,只能從事後諸葛來說,對於降低風險這件事或許並沒有處理得很好。當然這跟早期奇妙的審查歷史也脫不了關係...

 

9. 怎麼用鏡頭說故事才是王道

說了很多層面,回歸到故事。劇情的安排和張力,靠的是編劇跟導演。一樣是需要靠經驗來累積,所以回歸上面第4點。就是真得投資很少,或許也跟第8點有關係。這些事情往往是一環扣一環。是因也同時是果。而怎麼打破這些循環,我們也在等待臺灣動畫界的《海角七號》出現。只能靠大家不懈的努力

 

 

拉拉雜雜說了很多, 也許不完全客觀, 歡迎有不同想法的人可以跟我聊聊。只要不是單純嘴砲、唱雖都很歡迎討論,在小小PM的路上努力的過程中,或許會慢慢看到這些事情的輪廓和可能的發展。隨著網路資訊的流通也越來越多的訊息可以取得,同時需要過濾。但關於更深入的歷史,或許要往圖書文獻去挖。思考過去,曾有人說臺灣動畫已死,我會說已死的就讓它去吧!當作故事聽聽也好,但故事裡有很多的反思,思考這些有助於未來的前進。這些命題也都很大,深深影響每個作品與它的獲利模式。在過去,拍攝電影,製作動畫是非常困難的事情。然而現在,門檻已經比過去降低很多了,有各種不同的輔助工具,各種不同的存在方式。一台電腦、一台手機也可以拍電影做動畫。臺灣這幾年出了不少堅持啟動長片製作的團隊,乾坤一擊的重甲機神,雷亞的聚爆,原金的LAQI ,Studio2的小貓巴克里,  宋欣穎的幸福路上等等, 沒點到名的或許還有很多, 若小妹疏漏,請不吝指教。在新型態的投資方式、新型態的思維以及新的呈現方式下,堅持夢想的創作者們或許已經拉開了臺灣動畫新生之路的篇章。讓我們拭目以待!

 

 

 

 

arrow
arrow

    ~喵小喵的宅宅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